發布時間:2025-06-03瀏覽: 3次標簽:
一、氫能儲能
目前在儲能領域,抽水蓄能系統占據絕對主導,電化學儲能、氫能儲能、飛輪儲能等新的儲能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氫能能量密度高,運行維護成本低,可同時適用于極短或極長時間供電的能量儲備,是少有的能夠儲存上百GWh以上的儲能形式,被認為是極具潛力的新型大規模儲能技術。相對而言,電池只是一個短周期、高頻率、分布式的儲能裝置。
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年氫能將承擔全球%的能源終端需求。《歐盟氫能戰略》提出,在年之前可再生能源綠色制造氫達到萬噸,年達到萬噸。中國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了年,現在也正處于向規模產業化發展的階段,未來5年應該會有大規模的發展,而且國家的補貼政策也即將開始,這將給氫能發展帶來很大動力。
大規模利用可再生能源富余電力制氫,即電轉氣(P2G)技術已為市場普遍看好。風電、光伏出力受限時,利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進行制氫,并作為備用能源儲存下來;在負荷高峰期發電并網,提高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減少棄風、棄光,增強電網可調度能力并確保電網安全。未來隨著規模化的氫儲能系統的應用,可利用儲氫實現跨季調峰等應用。
二、集中發電/分布式發電
1、分布式發電
利用燃料電池開展分布式發電,被視為電網削峰填谷的一種解決方案,具備4大優點:一是穩定性好:不受天氣、時間和區域影響;二是發電效率高,理論成本低;三是天然氣屬于低碳清潔能源;四是與現有加氣站等基礎設施相匹配。
目前,全球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主要由美國、韓國和日本三個國家推動。其中,美國以BloomEnergy為代表,主要發展SOFC大型商用分布式發電;韓國以斗山集團為代表,主要發展PAFC大型商用分布式發電;日本以松下和東芝為代表,主要發展PEMFC小型家用分布式發電。
氫燃料電池在大型數據中心等領域輔助供能方面有較大的應用前景。眾多知名數據中心開始追求%可再生能源供電目標,光伏等新能源加上儲能系統供電成為數據中心的新型解決方案,氫燃料電池與UPS系統結合,可以幫助數據中心實現節能管理。
2、冷熱電聯供
相比天然氣發電,利用氫燃料發電是替代火力發電的一種更佳的低碳化方案。在技術上,首先可以從氫燃料與天然氣混燃發電開始突破,開發利用余熱進行甲基環己烷(MCH)、氨等氫載體的脫氫反應技術,高效脫氫工藝可進一步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加快脫硝燃燒器和非噴淋脫硝技術的開發。年小型純氫燃料熱電聯產的發電效率已提高到%,到年有望全面實現商業化應用。
利用氫燃料電池也可以實現冷熱電聯供。近期,由東方氫能、東方鍋爐與華電集團四川分公司三方聯手打造的kW級商用氫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系統已正式交付,它打通了制氫、氫氣發電、供熱制冷等環節,進一步拓寬氫能示范應用領域,開辟可再生能源制氫及氫能綜合利用的新路徑。
三、氫動力汽車
1、氫燃料電池汽車
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氫能高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徑,當前全球多個國家都在積極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截至年底,我國累計接入燃料電池車超量,TOP企業累計接入輛,占比達.3%。從技術發展看,近年來氫燃料電池汽車功率逐年提升,年大多為KW,年集中在KW-KW,年大多為-KW,年將以KW為主。
氫燃料電池整車市場,以客車、重卡為主的商用車成主流市場。在氫能客車滲透率不斷提高的同時,重卡成為新的市場重點。一方面,在當前補貼條件下,燃料電池重卡已經進入平價區域,另一方面,燃料電池因高能量密度、長續航歷程,運營階段零排放的特點,成重載領域電動化的最優方案。
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需求旺盛,預計未來主體需求逐步從商用車向乘用車轉化。由于不同地區能源結構差異和氫能特性,燃料電池和純電動車將進入長期共存、互為補充的應用局面。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年中國氫燃料電池產量達到萬輛/年。
2、氫燃料發動機
近期,中國工信部研究推動將氫氣內燃機納入氫能發展戰略,氫氣內燃機有望成為新賽道。氫燃料發動機通過使用從汽油發動機使用的燃料供應和噴射系統改進而來的氫氣噴射系統產生動力。氫燃料內燃機可以在傳統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適應性強,更適用于重載、非道路、建筑和專用商用車。
上世紀年代后,德國、日本、美國、中國都有氫內燃機的技術投入。年,寶馬推出迄今為止氫內燃機汽車最接近量產的產品Hydrogen7。近年來,福特、豐田等汽車公司也積極推動氫燃料發動機研發。英國工程機械制造巨頭JCB發布了一款氫燃料活塞發動機,在成本、重量上都比傳動的電機、電池或燃料電池更有優勢。
四、氫動力船舶
1、氫燃料電池船舶
從技術層面看,氫燃料電池在船舶領域應用具有三大優勢,相較傳統燃油船舶與動力電池船舶均有占優。氫燃料電池船舶基礎技術成熟但成本高昂,船舶用氫燃料電池模組實現從kw擴展至兆瓦級,電能效率突破%。
目前氫能船舶領域還沒有成熟的商用船只,技術研發正積極實現降低成本和全環節技術鏈條整合,推動形成圍繞氫燃料電池船舶的完整產業鏈。自年以來,中國相繼出臺多項政策,從技術研發、落地推廣等角度推動氫燃料電池船舶發展,預計年氫燃料電池系統改造船數量和新建氫燃料電池船舶數量將分別達到艘和艘。
2、氫燃料發動機船舶
日本《綠色增長戰略》提出,到年將現有傳統燃料船舶全部轉化為氫、氨、液化天然氣(LNG)等低碳燃料動力船舶,促進面向近距離、小型船只使用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和電推進系統的研發和普及;推進面向遠距離、大型船只使用的氫、氨燃料發動機以及附帶的燃料罐、燃料供給系統的開發和實用化進程。
全球船用發動機領導者瓦錫蘭預計,將在年內推出氨混合燃料發動機,于年推出純氨燃料發動機,并將于年推出純氫燃料發動機。中國船舶等企業也在積極研發氫氨發動機、氫燃料燃氣輪機。
五、氫動力航空
航空業每年排放9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氫能是發展低碳航空的主要途徑。氫能在飛機上的應用有以下四種途徑:直接在燃氣輪機中燃燒,通過燃料電池用于推進或非推進能源系統,燃料電池和燃氣輪機的混合動力組合,氫基合成燃料。
氫氣可以與二氧化碳結合,產生一種不需要改變現有飛機基礎設施的過渡燃料。考慮到航空部門的低資產周轉率,氫基燃料是航空業在年前實現有意義脫碳的主要途徑。目前,全球排名前大的機場都在探索或已經部署了加氫基礎設施,用于輔助交通和物流。
對于通勤類客機和支線客機,燃料電池推進是最節能、最環保、最經濟的選擇。針對短程客機,混合動力(氫氣燃燒和燃料電池)可能為最佳方案。歐美中短途的小型氫動力飛機項目正在興起。針對遠程客機,合成燃料可能是更具成本效益的脫碳效益的解決方案。
空客已制定氫能源飛機技術路線圖:年進行地面演示;年氫燃料技術驗證機首飛;年確定氫燃料飛機選型;年氫燃料驗證機首飛;年氫燃料飛機交付;將氫燃料推廣應用到空客全系產品,包括直升機產品;在大型客機上采用氫能源。
六、氫能冶金
氫能冶金是金屬冶煉行業碳減排的一種重要途徑,目前的研發應用主要集中在鋼鐵領域。短期內以高爐富氫為主,未來逐步推進氣基豎爐富氫。國內鋼鐵行業未來一段時間仍以長流程為主,現階段應推廣灰氫+高爐富氫的氫能煉鋼工藝,隨著未來條件成熟,更適宜氫氣煉鋼的富氫氣基豎爐直接還原工藝在國內占比將逐步提升。
目前,國內多個大型鋼企在推進氫煉鋼生產線改造和建設,就已有高爐富氫工藝對現有高爐進行改造,或者建設氣基還原工廠,進行氫能煉鋼,在為下游提供鋼鐵產品的同時實現碳減排。預計年,氫冶金粗鋼產量將達4.億噸,其中采用富氫高爐工藝粗鋼產量為2.億噸,氣基豎爐工藝粗鋼產量為2.1億噸;生鐵產量將達3.億噸,其中富氫高爐生鐵產量為1.億噸,氣基豎爐工藝生鐵產量為1.億噸。
七、建筑供熱
與天然氣相比,氫氣密度較低,單位質量的燃燒熱遠大于天然氣;氫更容易點燃且其火焰速率要遠快于天然氣;氫氣在空氣中擴散系數高,不易造成擴散后的聚集進而危險性降低。
在現有天然氣管道中摻雜氫氣,滿足建筑領域供熱需求,同時減少碳排放量。近中期實施中低比例摻氫,在氫氣濃度(體積最高為-%)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無需對基礎設施和終端應用進行重大改變,投資成本較低。若混合比例為5%,每年將減少約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我國天然氣摻氫尚處于研發試驗階段,主要由資金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開展實施,實際投產運行天然氣摻氫示范項目的企業很少,部分企業發明了相關的研究專利,但未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實踐中。
管束氫氣的運輸方式主要有兩種:長管拖車和管道輸送。
長管拖車是一種靈活方便的運輸方式,由車頭和拖車組成,拖車部分裝載有多個無縫鋼瓶,這些鋼瓶被牢固地附接到框架上并能夠與半掛車的運輸機構分離。長管拖車的儲氫量大,單車運輸的氫氣量可達到數百千克,但其運輸成本相對較高。在國內,長管拖車是加氫站氫氣儲運的主要方式,由車頭將長管拖車內的氫氣由產地運往加氫站,通過站內的壓縮系統、冷卻系統、加注系統等實現對車輛的加注。
管道輸送則是一種規模化、長距離的氫氣運輸方式。通過在制氫工廠與氫氣站、用氫單位等之間建設一定的管道,將氫氣以氣態形式進行輸送。管道輸氫的運輸量大,距離遠,能耗損失低,經濟高效,是未來氫能管網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根據輸送距離和氫氣純度的不同,管道輸氫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如長距離管道和短距離管道、天然氣摻氫管道和純氫管道等。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液氫槽車也是一種氫氣運輸方式,但其應用相對較少。在氫氣運輸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氫氣的安全性問題,如防止氫氣泄漏、爆炸等風險。因此,在選擇氫氣運輸方式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運輸量、距離、成本、安全性等。
氫能的主要應用領域
1、在電力方面
氫能作為一種多功能載體,可以實現可再生能源體系的整合,不僅用于清潔發電,還能平衡電力需求和可再生能源之間的波動。在可再生能源能力不足或需求高峰時期,氫氣成為清潔能源的來源,在發電中起到脫碳的作用。
2、在供暖方面
氫氣可以與天然氣混合使用,因此氫能是未來少數能與天然氣競爭的低碳能源之一。通過與天然氣混合(低百分比的氫氣可以安全地混合到現有的天然氣網絡中),無需對原有的基礎設備進行多少調整,就能提供靈活連續的熱能和電能,氫能源進而有望取代傳統化石燃料。
3、在航空領域
航空業每年排放9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氫能是發展低碳航空的主要途徑。氫能在飛機上的應用有以下四種途徑:直接在燃氣輪機中燃燒,通過燃料電池用于推進或非推進能源系統,燃料電池和燃氣輪機的混合動力組合,氫基合成燃料。
4、在軍事領域
氫燃料電池在軍事潛水艇上應用,優點一是靜噪;二是可產生持續電流;三是能量轉換率高,這些優勢正是潛艇實現“隱身”的重要條件。目前最成功的氫電池推進武器是德國的和型潛艇,氫燃料電池在美軍中也展開應用,并且發展趨勢良好,國外的這種模式,有效地保證了其在氫燃料電池軍事領域的領先地位。
5、建筑供熱
在現有天然氣管道中摻雜氫氣,滿足建筑領域供熱需求,同時減少碳排放量。近中期實施中低比例摻氫,在氫氣濃度(體積最高為-%)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無需對基礎設施和終端應用進行重大改變,投資成本較低。若混合比例為5%,每年將減少約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6、氫能冶金
目前,國內多個大型鋼企在推進氫煉鋼生產線改造和建設,就已有高爐富氫工藝對現有高爐進行改造,或者建設氣基還原工廠,進行氫能煉鋼,在為下游提供鋼鐵產品的同時實現碳減排。預計年,氫冶金粗鋼產量將達4.億噸,其中采用富氫高爐工藝粗鋼產量為2.億噸,氣基豎爐工藝粗鋼產量為2.1億噸;生鐵產量將達3.億噸,其中富氫高爐生鐵產量為1.億噸,氣基豎爐工藝生鐵產量為1.億噸。
氫能的發展前景
1、氫氣純化技術方面,美國與日本立足本國能源結構和技術優勢,分別聚焦小型天然氣重整制氫場景與氨分解重整制氫、有機液體解析氫氣場景,開展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純化技術研究,包括高效小型變壓吸附技術、有機膜分離、無機膜分離和全屬鈀膜分離技術。我國的氫氣來源廣泛,尤其是副產氣雜質種類多且含量分布寬,單一純化技術路線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尤其在燃料電池車用氫氣純化領域,我國起步較晚,缺乏系統性研究。
2、氫儲存技術方面,目前我國對儲氫材料的研究比較活躍,研究內容涉及到了高壓儲氫、碳納米管儲氫、新型合金儲氫、有機化合物儲氫、碳凝膠儲氫、玻璃微球儲氫、氫漿儲氫、層狀化合物儲氫等當前國際氫儲存技術研發的主要方面,并在金屬氫化物儲氫、碳納米管儲氫、復雜化合物儲氫等方面具有優勢。
3、加強氫燃料電池技術和氫燃料電池汽車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研發。發展氫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發展氫能交通運輸體系和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在氫燃料電池方面,我國可重點發展:大功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中低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基于燃料電池的系統集成技術、質子交換膜技術、電催化劑技術、先進的膜電極組件技術、無鉑催化劑技術等。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