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提到幽門螺桿菌(Hp),很多人可能覺得陌生,但它其實離我們很近。我國約有一半人感染這種細菌,它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在胃里長期“定居” 的細菌。別看它不起眼,卻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的 “幕后推手”,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原。
幽門螺桿菌有多“危險”?
·慢性胃炎:幾乎100%的感染者都會出現慢性胃炎。
·消化性潰瘍:約95%的十二指腸潰瘍和70%的胃潰瘍由它引起。
·胃癌:作為胃癌的“頭號殺手”,63.4%的胃癌都與它的感染相關。
它是怎么找上你的?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離不開“口” 和 “糞”,而且人是唯一傳染源。
·糞-口傳播:被糞便污染的水源、食物,一旦被吃下就可能感染。
·口-口傳播:這是家庭內傳播的主要方式。共用餐具、接吻、給孩子口對口喂食等,都可能通過唾液交換傳播細菌。
·醫源性傳播:胃鏡、喉鏡等侵入式檢查或口腔治療時,若器械消毒不徹底,也可能導致感染,所以就醫一定要選正規醫院。
做好這幾點,遠離感染!
預防幽門螺桿菌,關鍵在日常習慣。飯前便后勤洗手,生冷食物洗干凈;餐具、水杯定期消毒,聚餐時堅持用公筷;千萬別給孩子口對口喂食,避免唾液接觸。
感染了會有哪些信號?
感染后癥狀往往不典型,有些人可能毫無感覺,直到體檢才發現;也有人會出現反復噯氣、口腔異味、反酸、燒心、胃痛、腹脹等不適。如果這些癥狀反復出現,別大意,及時去醫院檢查。
哪些人必須查幽門螺桿菌?
·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伴糜爛或萎縮、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人。
·胃癌術后患者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的人。
·有不明原因貧血、血小板減少等情況的人。
·自己要求檢查的人。
常用檢測方法怎么選?
·非侵入性檢查:尿素呼氣試驗(C13/C14)最常用,準確率高,還能判斷治療是否成功;糞便抗原試驗、血清學試驗也可選用。
·侵入性檢查:通過胃鏡取組織檢查,適合需要同時做胃黏膜評估的患者。
注意:抽血查出血清抗體陽性,可能是現在感染,也可能是以前感染過(抗體能在體內存6個月以上),通常需要結合呼氣試驗進一步確認。
感染了一定要治嗎?
一般來說,只要確診感染且沒有禁忌證,都建議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能顯著降低潰瘍復發率(降到5%以下)、減少胃癌風險(降低39%),還能改善胃黏膜炎癥。
治療方案有哪些?
主流是“四聯療法”:1種抑酸藥(如PPI或P-CAB)+1種鉍劑(如枸櫞酸鉍鉀或膠體果膠鉍)+2種抗生素,具體用藥需醫生根據個人情況制定。治療周期一般為14天,要嚴格遵醫囑服藥。
目前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霉素、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增加,因此,盡量選擇耐藥率低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四環素等。
出現這些情況必須停藥!
服藥期間如果出現過敏性皮疹(皮膚起水皰、紅疙瘩)、持續發熱、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一定要立即停藥并就醫,別硬扛。
治療后就萬事大吉了嗎?
·治療結束4周后,必須復查確認是否根除成功。
·即使成功,也建議定期體檢,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少數人根除后可能出現輕微反流性食管炎,通常不用特殊處理。
幽門螺桿菌雖然“狡猾”,但只要做好預防、及時檢查、規范治療,就能有效控制它的危害。守護胃健康,從遠離幽門螺桿菌開始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即刻刪除。
(鞏林強)